参考链接:
- https://geekplux.com/posts/how-to-read-a-research-paper
- https://lccurious.github.io/2021/01/18/How-to-Read-a-Paper/
- https://www.jiqizhixin.com/articles/2019-02-22-5
1.阅读论文的核心要素
- 这篇论文主要表达的是什么?作者的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是这篇文章做出了什么成果?What/Why
- 这篇论文的观点/成果是如何实现的?作者用了哪些论据来支持他的观点/成果?How
- 相关的工作有哪些?在这篇文章之前有什么已成立/取得的观点/成果?作者的观点/成果主要是建立在哪个的基础上?作者的观点/成果比别人突出在哪里?What
2.阅读论文的步骤
读论文的三顾法则:
关键的是你应该文章读三遍,而不是从头开始读起,一直读到最后。每一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并且能够基于上一遍:第一遍了解文章大致的想法,第二遍让你抓住文章的内容而不是细节,第三遍帮助你进一步加深文章的了解。
针对单篇论文(5-10 minutes):
第一遍:
- 认真地阅读标题、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
- 把每一个章节的标题、子标题都过一遍,具体的内容先不急着看。
- 阅读 Conclusion,回应刚才的 Abstract 和 Introduction。
- 瞥一眼参考文献,看引用了哪些文章,里面有没有自己已经看过的。
这四个步骤完毕之后,基本上可以解答上文提到的三个核心问题。而且你还能获得额外的一些信息,比如这篇文章和我研究的相关性、值不值得我精读、写的是否通俗易懂、我的知识储备是否能读等等:
- 类别:这篇文章是什么类型的?是一个检测的文章?一个现有系统的分析?一个研究原型的描述?
- 上下文:这和哪些其他文章有关?用了哪些理论基础来分析这个问题?
- 正确性:这里的假设是能验证的吗?
- 贡献:这个文章的主要贡献是哪些?
- 清晰:这篇文章写的清楚吗?
基于这些信息,你可以决定是不是还要再读下去了。这是因为这篇文章并不会引起你的兴趣或者你还缺乏这个领域足够的知识来理解这篇文章,或者文章的作者做了不合理的假设。第一遍对于不属于你的研究领域,但是有一天证明是相关的论文是足够的。(这是什么意思?)
顺便说一句,当你在写文章的时候,你也可以期望大部分的审稿人(和读者)都只会看一遍。小心仔细地选择连贯的节和子节的标题,把摘要写的尽可能简洁和全面。如果一个审稿人不能在第一遍读完理解主旨,这篇文章就很有可能被拒;如果一个读者不能在第一遍读过5分钟之后理解文章的亮点,这篇文章就很有可能永远都不会再被读了。
如果得到的判断是这篇文章需要精读,那么我们可以开始下面的步骤:
- 阅读文章的主体,重点注意抛出的观点,和提出的论据。
- 对于有公式、图表或其他具体论述的地方要多关注,时间足够就认真阅读。
- 遇到有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先不要打断当前的阅读,但要在脑子里有个印象,以便将来进行相关的阅读,从而更好的理解本文的背景。
这三个步骤花的时间可能是上面四个步骤时间的几倍,完成之后基本上对整篇文章的细节都掌握了。如果没有读懂,可能是自己的知识不够,也有可能是状态不好,你可以选择把这篇文章放在一边以后在读,或者再把这三个步骤重复几遍。当然,如果你读懂了,并且这篇文章的内容正是你苦寻已久的及时雨,那么可以进行下面这步:
- 把文章的论证重现一遍。
- 改动重现过程中的相关步骤,与本文进行对比。
完成这步,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肯定会比一般人深,如果有新的发现或结论,你还可以与原作者进行交流,或自己在其基础上发表新的论文等。
第二遍:
在第二遍时,读文章就要更小心一点了,不过要把像证明这类的细节内容忽略掉。当你阅读时记下要点或者在空白处留下评论会非常有用。
- 仔细地看图片,图表和文章中的其他插图。在图上花更多的注意力。这个坐标轴是不是标记的合适?结果是否都有配上误差条,所以这个结论是不是统计显著的?一些像这样常见的错误可以把匆匆忙忙粗制滥造的工作和那些真正卓越的区别开来
- 记得标记那些相关的没有读过的引用作为扩展阅读(这是学习这篇文章背景的更好的方式)
第二遍应该会花掉大概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这一遍以后,你就应该已经能够抓住这篇文章的内容了。你应该能够有理有据的向另外一个人来总结这篇文章的主要评价了。这样的详细程度对于你感兴趣的文章已经足够了,但是不在于你的研究专业。
有的时候,即使在你读了第二遍以后还是不能理解某篇文章。这可能是这个专业对你而言是新的,里面有不熟悉的术语和缩略词。或者作者用了一种你不理解的证明或者实验技术,因此文章的很大一块就是很难理解的。没有事实根据和大量的前向引用,这篇文章就可能是写的不好的。或者只是因为在深夜,你累了。你可以有下面的几个选择,(a) 把文章放在一边,寄希望于你不需要理解它也能获得事业的成功。(b) 在读了背景资料再回到这篇文章。或者 (c) 继续到读第三遍。
第三遍:
为了能够充分地理解一篇文章,尤其是当你是一个审稿人的时候,需要读第三遍。第三遍的关键就在于虚拟复现文章,也就是,和作者一样做出相同的假设,重新创造这个工作。通过比较这个重新创造和原文章,你可以轻易地不仅发现文章的创新点,还能发现它隐藏的失败和假设。
这一遍需要在细节上花很大的注意力。你需要在每一条陈述中识别并质疑每一个假设。更有甚者,你应该要思考你自己会如何展示这样一个想法。这种实际和虚拟的比较让我们对证明和展示技术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你尽可以把这些加入到对你的工具箱中去。在这一遍中,你应该要为未来的工作记下这些想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一遍大概要花费4到5个小时,对于老鸟大概要花费1个小时左右。在这一遍的末尾,你应该已经能够从记忆中重构整个文章的结构了,也能够鉴别其中的长处和不足了。特别的,你应该能够准确地找出模棱两可的假设,缺失的对相关工作的引用,和实验或者分析技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3.补充
上一节中的阅读步骤都是针对单篇论文的,其实在阅读论文过程中,我们很少是阅读完一篇再读下一篇,而通常是同时读几篇,每篇只读一部分,得到答案就够了。所以针对上述的步骤,还需要一些补充:
- 要获取某个知识/解决方案时,应该是大规模、分批次阅读,而不是逐篇阅读(通常这篇读不懂的,会在另一篇中有答案)。
- 拿到一个方向相关的大量论文后,尽可能从标题判断出阅读顺序(也要考虑发表时间)。
- 阅读单篇论文,不要逐行阅读,提炼出适合自己的阅读论文顺序。
- 阅读论文时要敢于想象(猜),大胆假设,小心验证,很可能一次性就猜对,节约很多时间。
- 每篇论文中详细的推导过程,很可能你根本不需要懂。
- 不要有公式恐惧症。关键的公式可能就三五个,其他不懂也没关系。公式之间的恒等式推导过程可以完全略。假如到了万不得已非要看懂的情况,重点看公式推导过程中引入的假设条件,和公式中每个字母所指代的东西。
- 读不懂的时候,不要气馁,可能是自己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也可能是今天的状态不好,先放一边,读下一篇。
大量阅读提升广度,精准阅读提升深度。读的越多越熟练。
4.为什么要阅读文献期刊
只要深入掌握到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 就可以掌握到可能在大学不曾研习过的三种能力:
- 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
- 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独立自主判断能力
- 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文献阅读的技巧在做文献综述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检验。这会要求你读几十篇文章,也许是在不熟悉的领域。你应该读哪些文章?这里就是你可以用读三遍的方法来获得帮助。
首先,通过像Google Scholar、ConnectedPapers或者CiteSeer这些学术搜索引擎和一些好好选择的关键词来找到3到5篇领域内最新的文章。通过第一遍读这些文章来获得这些工作的直观感觉,然后阅读它们的相关工作那一节。你会发现最新工作的一个精简的总结,也许如果你足够幸运的话还能发现一个指向一篇最近的综述文章。如果你能找到这样一篇综述,那么你就搞定了。
不然,在第二步,在文献目录中找出那些共同引用的文章和重复出现的作者名字。这些就是这个领域中关键文章和研究者。下载这些关键的文章并切把它们放到一边。然后到关键的研究者主页去看他们最近发表了哪些文章。这将帮助你发现这个领域内的顶级会议,因为顶级的研究者一般都发表在顶级的会议上。
第三步就是去那些顶级会议的主页去看最近的公开文章。一次快速扫描通常会找到最近的高质量的相关的工作。这些文章和那些你刚才放在一边的那些,就组成了你调研的第一个版本。在这些文章上再重复上面的步骤两遍。如果他们还有一些共同引用的但是你没有发现的文章,把新找到的加入并阅读它,必要的话可以不断重复这些步骤。
总结:如何读论文的理论都知道,真正实践起来时,总感觉自己知识储备是不足的。